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金融科技公司这半年:转型寻路、押注AI、探索出海

导读 文/王慧莹回望我国上半年的消费市场,一个最大的关键词是增长。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相关数据。数据显示,1—6...

文/王慧莹

回望我国上半年的消费市场,一个最大的关键词是增长。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相关数据。数据显示,1—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6万亿元,同比增长3.7%;扣除价格因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3.9%。 

作为服务新型消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具,与经济复苏、消费增长同频,金融科技行业在促消费、提信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上半年,金融科技行业也向市场释放了积极的信号。 

以陆金所控股为例,截至今年6月30日,陆金所控股贷款余额为2352亿元,累计服务2320万客户,同比增17.4%,二季度新增贷款452亿元。 

尽管宏观经济仍存在不确定性,行业周期面临挑战,头部玩家的正向表现无疑给行业带来信心。

在资本市场上,金融科技公司也在给投资者坚定信心——陆金所控股、乐信派发股息或现金分红;奇富科技、信也科技、宜人金科则宣布加大回购力度。 

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大模型风潮卷起,金融科技公司迎来了大模型赋能之下的降本增效之路,“AI+金融”方向的大模型产品也迅速落地。 

从2013年互联网金融科技大潮开始,经历高速扩张,到行业变革,再到谋求转型,金融科技行业也走过了十年。 

未来十年,唯有顶住市场考验,以科技服务金融,找到新的增长点,金融科技公司才能穿越周期走向长期主义。

1、转型不断持续,机遇和挑战何在?

长期以来,金融科技行业的一举一动都与消费市场的变动密切相关。当前,促消费、扩内需成为提振经济的重要举措之一,金融科技行业扮演着重要角色。

过去几年,整个市场的消费结构经历从低迷到调整期的过渡,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金融科技行业的转型一直在持续。 

越是在转型期,考验的越是一家公司穿越周期的能力。 伴随消费复苏,透过一些头部公司的业绩和动向,我们能看到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趋势。 

从美股上市金融科技企业来看,各家业务各有侧重,但整体上稳中有增。 

比如小微企业主金融服务赋能机构陆金所控股,今年二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9.76亿元。 

统计期内,陆金所控股的信贷资产质量好转,小微融资服务和消费金融业务的逾期率均有所改善,小微融资服务整体逾期率体现资产质量趋势的前瞻指标C-M3由一季度末的1.0改善至0.9。 

同期,奇富科技净收入41.6亿元,同比增长6.3%;信也科技实现营收31.68亿元,净利润5.51亿元;金融壹账通实现收入约6.92亿元,毛利约2.53亿元,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约2.43亿元,同比扭亏为盈。 

一个明显的趋势是,随着宏观经济进入调整期,各家都将审慎经营作为关键词,采取战略性收缩策略。

反映到贷款余额上,除了嘉银科技一季度财报中未披露相关数据,其余五家上市金融科技公司一季度贷款余额环比均呈下降趋势。 

陆金所控股向连线Insight透露,在复杂的宏观环境和市场环境下,陆金所控股采取审慎的经营策略,注重新增资产质量提升,而不是规模的增长。

与贷款业务收缩相比,几大机构都在加大担保占比,推动营业收入的结构转变。一边战略收缩,一边转型寻路,成为金融科技公司的共识。 

最早行动的当属陆金所控股。早在2023年,陆金所控股就向100%担保模式转型。截至2024年一季度,其所有新增贷款由消费金融子公司发放,或由担保公司按100%担保模式赋能。 

财报显示,二季度末陆金所控股贷款余额中风险承担比例提高至56.7%。上半年,平安担保共服务12.5万小微企业主。 

这一模式下,陆金所控股新增业务变现能力增强。2024年二季度财报会议上,陆金所控股CFO朱培卿表示,100%担保模式下,公司的新增业务take rate(收入率)上升至9.3%,随着陆金所控股贷款余额中100%担保模式贷款占比增加,take rate有望持续上升。 

另一边,今年二季度,信也科技的担保收入增长强劲。财报披露,信也科技2024年第二季度担保收入为12.989亿元,同比2023年同期的10.729亿元增长21%。 

这两年,减轻小微企业经营压力、提高小微企业信贷质量被放在重要位置。2023年11月由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中,11次提及了小微企业,要求通过风险分担等多举措加大信贷力度,降低小微融资成本。 

而转型后的陆金所控股、奇富科技等金融科技公司,是拥有风险分担功能的机构,起到连接银行与企业的桥梁作用。 

于金融科技公司而言,转型担保模式,不仅能增加其业务自主权,还能平衡收入与成本,提高公司的长期盈利能力。 

简言之,金融科技公司通过增加承担风险贷款的比例,寻求信贷业务的转型和增量。

业务转型向好,金融科技行业也有一些客观存在的难题。 

陆金所控股向连线Insight表示,过去一年宏观经济运行整体回升向好,市场需求逐步恢复,但小微经营主体活力仍待加强。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2022年及2023年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平均值分别为89.6、88.4及为89.2,2024年1月及2月分别为89.2及89.1,一直未恢复至2019年平均92.9的水平。 

如今,伴随信息透明,行业下沉,市场竞争肉眼可见地增大。原本“投放就能增长”的逻辑失效了,各家的竞争点要回归到给客户提供一个合理、安全的信贷周期和消费体验。 

2、金融行业也有“百模大战”

行业进入新一轮发展周期,受行业调整、利率下行等多重因素影响,业绩增速放缓是摆在金融科技公司面前共同的难题。

金融作为数字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拥有大量高质量数据,利用大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是提高业务效率的关键。通过科技创新实现降本增效,成为行业的共识。 

更重要的趋势在于,2023年,“大模型重塑”成为各行各业的关键词,众多行业都可以用大模型重做一遍。这一基础上,各金融公司主业务持续发展的同时,科技含量成为行业比拼的重点。 

IDC的一项调研显示,超半数的金融机构计划在2023年投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只有10%的金融机构表示没有试验计划。此外,IDC预测,到2026年,25%的金融机构将使用生成式AI,助力金融服务在产业链的生产、制造、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领域深度融合。 

各家都在积极拥抱大模型,开启了金融行业的“百模大战”。

2023年二季度,大模型风潮掀起不久,金融行业就率先布局。比如,乐信推出了自研的金融垂直大模型LexinGPT,奇富科技推出“奇富GPT”,度小满发布“轩辕”,马上消费金融发布首个零售金融大模型“天镜”…… 

到了今年,大模型迎来应用落地元年,金融行业也顺势将重点放在应用本身。 

陆金所控股针对风控业务推出首个专业领域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无师、在业务流程中全面应用AI智能贷款解决方案“行云”;奇富科技先后推出奇富AI - Copilot系统、毓智AI等大模型应用;乐信则基于预测模型,开发图灵决策仿真系统助力企业决策经营。 

金融行业为什么能在大模型的演变进化中走在落地前列?

本质上,是数据本身在推动。

众所周知,金融科技公司业务涉及广泛,如金融交易、客户信息、市场分析、风控等都需要海量数据。 

一方面,金融科技公司有着良好数据基础;另一方面,想要精准完成业务,并给客户带来优质的服务体验,考验着各机构对数据的处理速度和完成度。 

大模型的出现,可以帮助金融行业提高数据处理速度;而金融行业的数据基础也为大模型的训练提供原料,加速大模型智能涌现能力,二者形成正向循环。 

反映到业绩本身,大模型竞速周期下,降本增效是金融行业的主基调。

陆金所控股2024年二季度财报披露,通过打造“行云”等AI借款解决方案,使得经营类贷款流程更加便捷高效,流程断点减少50%,90%的借款申请在1.5小时内到账,时效提升31%。截至6月30日,AI智能贷款解决方案 “行云” 已累计服务客户100.9万,客户累计获得借款约2290亿元。 

此前,在客服领域陆金所控股推出智能填单系统模型——客户进线服务智能直通车。陆金所控股向连线Insight介绍,该模型自6月初上线以来,智能填单准确率已达84%,累计使用量13989件,提升客户服务落单时效26%。 

同样也是在客服提高人效领域,奇富科技也有了明显的提升。奇富科技2024年二季度财报显示,自AI-Copilot启用以来,人效提升高达4.1%,坐席侧用户转化率攀升5.6%,管理效率实现了50%的大幅增长,同时业务处理准确率也较使用前提升了1.2%。 

眼看金融行业正加速走向大模型应用落地期,降本增效的同时,安全性、私密性、合规性是金融大模型必须要正视的问题。

为了让大模型和业务本身更好地融合,当下玩家们通常有三种路径。 

一种是以马上消费金融、金证为代表,采取大模型+小模型的组合式AI打法; 

另一种是以奇富科技为代表,将大模型的参数知识与结构化、显性化、可靠的金融知识图谱相结合,提高大模型运行时的可靠性; 

第三种是以度小满为代表,将开放QA和封闭QA结合,让大模型得到请求指令后,在专业知识领域内进行检索,大幅提高准确性。 

大模型已经成为金融行业的必争之地,大模型带给金融科技公司的改变也是显而易见的。不过,在金融大模型行业落地“最后一公里”的竞争中仍充满变数,金融科技公司们想在新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唯有继续投入、摸索。

3、未来,金融科技公司如何寻求新增长?

与很多新兴行业不同,金融科技行业并不仅仅是因技术进步而出现的产物,而是镶嵌到拥有长远历史的传统金融业中。伴随消费结构周期的变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从数字+金融,到AI+金融,金融科技公司面临的革新才刚刚开始。

革新之路注定不平坦,为了应对平滑经济周期带来的风险,各大金融科技公司在巩固原有业务优势的前提下,都在寻找新的增长点。 

其中,一部分公司将重点放到了多元化业务战略上。 

以陆金所控股为例,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除了发展小微贷款业务,为顺应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大潮,陆金所控股非常务实地推进多元化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消费金融业务,由旗下平安消费金融公司开展。 

目前,陆金所控股形成了“消费金融+小微融资”双引擎协同发展。陆金所控股2024年二季度财报显示,二季度消费金融新增贷款221亿,同比增长23.6%,占总新增贷款的49%。 

截至2024年6月30日,平安消费金融贷款余额420亿元,同比增长27.9%。服务覆盖全国31个省份,近2500个县城,包括为新市民提供免息优惠券、针对老客户推出利息抵扣券、面向所有客户推出消费返券优惠等。 

另一边,与外部平台合作也成为金融科技公司扩大规模的路径。奇富科技就与抖音合作,拓展多元化的获客渠道。今年二季度,奇富科技累计具有获批授信额度的用户为5360万人,同比增长13%。 

除了多元化发展,向更广阔的市场要增长,是当下中国各行各业的共识,金融科技行业也不例外。

今年四月,陆金所控股完成了对平安壹账通银行的收购,收购之后,陆金所控股可凭借虚拟银行牌照打造创新数字化银行服务,以金融科技助力香港普惠金融,服务大湾区实体经济发展,这也被市场看作是陆金所控股拓展国际市场的重要一步。 

探索新市场方面,布局更深、更早的是信也科技。早在2018年,信也科技就开始布局海外市场,涉及印尼、菲律宾等市场。 

截至2024年6月30日,信也科技国际市场累计借款人达到560万,同比增长40.0%;新增借款人数量为47万,同比增长51.6%。报告期内,信也科技国际业务收入为5.629亿元,同比增长12.0%,占2024年第二季度总收入的17.8%。其中,菲律宾业务品牌业绩实现超预期表现,当季交易额同比高速增长140%。 

当然,深入海外市场注定会面临着法律监管、社会环境等风险因素。于各公司而言,既在新市场寻找潜在机会,又要在当地完成本地化布局,挑战和机遇并存。 

如果说过去十年,金融科技是跑马圈地、快速发展;如今,整个行业进入常态化发展,更是高质量发展阶段,比拼的是各家公司穿越周期的能力。 

站在更高的维度,金融科技行业是扩大内需、提振消费的关键角色,怎么通过科技、创新服务好客户尤其是小微企业,是一件更长期的事。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