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两学生因流脑去世,仍有这两个疑问需要回答
图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唐卓雅
界面新闻编辑 |谢欣
7月3日,青海湟中区教育局及卫健局在湟中融媒微信公众号上发布通报称,湟中区第一中学有2名学生因病死亡。
具体情况为, 6月5日晚,湟中区第一中学学生马某某在医院抢救无效死亡。6月8日,湟中区疾控中心核实马某某死亡诊断为脓毒血症,血液培养脑膜炎奈瑟菌阳性”。6月12日,市疾控中心反馈,马某某密接人员采样检测结果均无异常。
经最长潜伏期7日的医学观察,该校无新发病例,省市疾控专家依据《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方案》,综合研判予以结案,6月13日该班学生正常复课。但距离马某某死亡20余天后,其同班同学在另一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医院提供住院病案显示主要诊断为暴发性紫癜(病历显示该学生曾于7年前患过“过敏性紫癜”)。6月27日,该医院反馈“严某某脑膜炎奈瑟菌血培养阳性”。
官方通报的病例1与病例2关联情况显示,流行性脑膜炎属于乙类传染病,潜伏期为1—7天,6月5日,病例1出现症状死亡后,其所在学校已落实各项防控措施,6月8日,病例2咽拭子采样结果为阴性,至6月25日病例2出现症状,两个病例间隔跨度为20天。
所谓脑膜炎奈瑟菌血培养阳性,即意味着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通俗名为流脑,这是由脑膜炎奈瑟菌通过呼吸道传播所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据《中国脑膜炎球菌疫苗预防接种专家共识(2023年版)》(下称《专家共识》),脑膜炎奈瑟菌分为12种血清群和不可分类血清群,引起流脑病例的脑膜炎奈瑟菌血清群主要为A、B、C、W、Y和X血清群。
但官方通报信息里并未提及两名涉事学生所感染流脑的菌群以及是否接种流脑疫苗、接种的是哪类疫苗,而这恰恰是解答为何一个班级短时间内出现两名流脑感染患者的关键。
就此事,界面新闻记者拨打湟中区第一中学官方微信公众号披露的电话,未能接通;又拨打青海省卫生健康委电话,对方工作人员称其目前尚未掌握上述两个问题的情况,并表示今日上午青海省卫健委领导就此事进行开会讨论,后续进展以官方通报为准。
是否感染同一菌群
界面新闻记者采访的两名医生均表示,这件事首先需要确认的是两名学生是否感染了同一种菌群。
美华沃德医疗儿科及儿童内分泌主诊医生朱志颖对界面新闻记者分析,如果两名学生感染的是不同的菌株,则二人感染流脑存在相关性的可能性较低。若二人感染的是同一种菌株,则需要考虑后一名感染流脑的学生此前是否处于带菌状态,即感染了脑膜炎奈瑟菌但未发病,当身体免疫水平下降时才转变为流脑患者,另外需要考虑学生此前是否有补体缺陷相关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前文官方通报曾在病例1出现后对其余人员进行检测排查,病例2当时的检测结果为阴性。朱志颖告诉记者,咽拭子阳性率并非100%准确,部分带菌者也可能无法检测出脑膜炎奈瑟菌。她还提到另外一种可能性:即带菌者在检测时因为接触时间尚短,未达到检测株的阈值,所以检测结果显示阴性。
一名中部地区的感染科医生告诉界面新闻记者,根据临床表现,流脑可以分为普通型、暴发型、轻型和慢性型。前述两位学生感染的流脑就属于暴发型流脑,特点为24小时内易死亡。朱志颖还提到,和流脑患者密切接触大于八个小时、接触距离小于三英尺的脑膜炎球菌感染患者应在七日服用合理的抗生素进行预防。
流脑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常在冬春季节流行,而上述两名学生发病时期为6月,已经进入夏季时期。据极目新闻报道,今年4月9日武汉疾控官方微信号曾发布提醒,“流脑进入高发期,疫苗接种很重要”。不过界面新闻记者搜索发现,该文章已被删除,武汉疾控4月10日重新发布一篇名为《别把“流脑”当感冒,疫苗接种很重要》的文章,其中也提到,流脑是一种多发生在春季的呼吸道传染病,2~5月份为发病高峰期。
武汉疾控表示,流脑的传染源为患者和带菌者,主要经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经空气传播进入呼吸道而感染。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极高,携带率大约为10%-25%,流行期间携带率更高。
但感染脑膜炎奈瑟菌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感染流脑。中疾控表示,人感染脑膜炎奈瑟菌后大多数表现为鼻咽部带菌状态,只有少数成为流脑患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性高热、头痛、呕吐、皮肤和粘膜出血点或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少数病例病情严重,病程进展快,救治不当易导致死亡。尽管脑膜炎奈瑟菌感染性强,但它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弱,在外环境中存活能力差。
是否接种疫苗及接种何种疫苗
流脑属于疫苗可预防性传染病。在流脑疫苗广泛应用前,我国是流脑高发国家。我国曾于1938年、1949年、1959年、1967年和1977年先后发生5次全国性流脑大流行。但自1985年开展大规模流脑A群疫苗接种之后,流脑的发病率持续下降,2000年以来发病率一直稳定在0.2/10万左右,未再出现全国性大流行。
在疫苗接种方面,2007年,我国将A群流脑多糖疫苗和A群C群流脑多糖疫苗被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对适龄儿童开展接种。根据国家免疫规划接种规定,A群流脑多糖疫苗接种2剂次,分别于6月龄和9月龄各接种1剂次,2剂次间隔至少3个月。A群C群流脑多糖疫苗接种2剂次,分别于3周岁和6周岁各接种1剂次,2剂次间隔至少3年;A群C群流脑多糖疫苗第1剂次与A群流脑多糖疫苗第2剂次间隔至少1年。
前述中部地区感染科医生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即便儿童时期接种了上述疫苗,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应答水平降低,还是有一定的几率感染流脑,另一方面如果接种的疫苗未能覆盖感染菌群或菌群毒力较强,也会有可能感染流脑。朱志颖表示,目前研究显示,接种流脑疫苗后免疫水平可以达到80%,1-3年会降低到70%,3-8年会降低到60%。即,随着接种时间变长,体内免疫水平会慢慢降低,感染流脑几率增加。
也就是说,前述两名学生即便全部接种了多糖疫苗,但是随着年龄增长,疫苗保护效力已早不如前。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流脑菌群经历了明显的变迁。中疾控曾发文表示,我国以往的流行菌株以A群为主,B群其次,C群少见,但近些年B群和C群有增多的趋势,尤其是在个别省份先后发生了C群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局部流行。《专家共识》提及,2003年安徽省出现C群流脑暴发流行,2006年福建省报告中国第一例W群流脑病例,截至2017年共14个省份报告W群流脑病例。
这也意味着,目前免疫规划里的两种疫苗可能已经“过时”。
而我国除了两款免费流脑疫苗外,还有四款可根据居民需要自愿自费接种的疫苗,分别是AC群多糖结合疫苗、ACYW135群四价多糖疫苗、ACYW135群四价多糖结合疫苗、AC-Hib结合疫苗(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联合疫苗,可预防A、C两种菌群以及b型流感嗜血杆菌)。
《专家共识》也指出,小于24月龄儿童可使用AC群多糖结合疫苗、AC-Hib结合疫苗或ACYW135群四价结合流脑疫苗替代A群流脑疫苗;大于24 月龄儿童可使用AC群多糖结合疫苗、ACYW135群四价多糖流脑疫苗、ACYW135群四价多糖结合疫苗、AC-Hib结合疫苗替代AC群流脑疫苗。
而结合疫苗和多糖疫苗的区别在于,结合疫苗将小分子多糖结合在大分子蛋白质上,使免疫系统更容易产生抗体且会产生免疫记忆,相较于多糖疫苗而言,保护时间长,效果好,且可应用于2岁以下的儿童。但是昂贵的价格成为结合疫苗普及的拦路虎。
据广东清远太和城区预防接种门诊今日更新的疫苗情况,AC流脑多糖结合疫苗为154元/剂次、四价多糖流脑疫苗为169元/剂次、四价多糖流脑结合疫苗为451元/剂次。
另外,如前所述,除了C群、W群之外,B群脑膜炎球菌也成为目前我国占主导优势的流脑菌群,但我国目前还没有B群脑膜炎球菌疫苗获批上市。目前,全球上市的B群流脑疫苗分别为辉瑞的Trumenba和葛兰素史克的Bexsero,我国也有企业正在研发B群流脑疫苗,如智飞生物的重组B群流脑疫苗(大肠杆菌)在2022年12月获批临床试验,目前正在进行Ⅰ期临床。
来源:东方财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