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拥军教授团队:中风仍是中国头号杀手
基础疾病的治疗和基层医疗资源的获取是预防的关键因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范围内,卒中是导致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也是导致残疾的第三大原因。而中国是世界上卒中负担最沉重的国家之一。
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及其团队本周最新发表的报告显示,虽然十年来,中国在卒中治疗上取得诸多进展,近年还首次出现了卒中死亡率下降的趋势,但中国每年的卒中发病正在增加,卒中仍然是主要死亡原因。报告回顾了我国的卒中管理现状,发表于美国心脏学会官方期刊《Stroke》。
图片来源:Stroke官方网站截图
卒中负担持续增加,危险因素悄然增多
2008年以来,卒中都是中国的主要死因。2013年国家卒中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的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全球最高。2016年,中国有200多万人因卒中死亡,而相比之下,美国每年仅约14万死于卒中。2017年数据显示,中国卒中发病率依然持续走高。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城市人群的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房颤动和冠心病患病率更高,但农村地区的卒中负担反而更重。潜在原因是城市人群的卒中识别意识和一级预防质量都相对更好。
与白种人群相比,中国人群卒中发病的平均年龄更早(66-70岁 vs 72-76岁),颅内出血比例更高(28.0% vs 12.4%)。
由于人口老龄化,可以预见未来卒中的疾病负担还会继续增加。而另一方面,过去20年来,常见的卒中危险因素的流行情况也发生了很大改变。高血压,高胆固醇和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仍然是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但在中国,吸烟、肥胖和糖尿病已经愈发常见,也将继续影响中国的卒中负担。
2013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位列前5的东亚人群卒中危险因素是:高收缩压,低水果饮食,高钠饮食,吸烟和空气污染。其中,中国空气污染带来的卒中风险尤为显著。(相关阅读:WHO发布报告,空气污染影响多器官功能)
图片来源:123RF
多管齐下改善卒中治疗现状
2007年中国推出首次国家卒中登记(CNSR),对于改善卒中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当时的数据显示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中溶栓剂的使用率很低。CNSR-1提出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轻微卒中患者的关注。在CNSR-2中,随着多项治疗质量管理计划的推进,规范治疗有了显著改善。2015年启动的CNSR-3则更关注不同原因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和临床预后。
近年来,中国在急性卒中治疗上已有所进展。在欧美已经使用20多年、成为黄金标准的溶栓药物正在被更多用于临床。同时,中国也正在试验一些尚未在其他国家应用的有效疗法。
此外,中国已有300多个经过认证的卒中综合中心,正在推进标准化治疗。红丝带志愿者项目为数百万人提供了社区卒中教育。2014年以来,远程医疗计划也已经帮助了至少300家基层医院治疗卒中患者。
基础疾病治疗和基层医疗资源是预防关键
虽然卒中治疗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还有很多方面需要进行大量工作。比如,减少患者从急诊室到接受溶栓治疗的时间,对房颤的卒中患者适当进行抗凝治疗,及时和适当的卒中康复评估。
而且,加强预防非常重要。基础疾病的治疗和基层医疗资源的获取是预防的关键因素。
耶鲁大学心脏病专家Harlan M. Krumholz教授认为,关注成人高血压管理将为中国的卒中预防带来帮助。虽然中国的高血压和高胆固醇患病率都低于美国,但这些疾病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Krumholz教授参与的一项研究也表明,中国高血压患者发展为严重高血压的风险是美国患者的两倍。此外,中国患者更少接受治疗,很多患者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患病情况。
卒中和心脏病等非传染性疾病的基层医疗保健系统正在大幅改善。我们期待中国的卒中管理能够进入一个新纪元。